您当前位置:首页 >>哈埠史话
哈尔滨市民市区内交通工具的变革

哈尔滨的城市雏形是20世纪初形成的,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百年间,哈尔滨人的交通工具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从当初的人力黄包车到今天地铁的修建,百年的交通演变史见证了哈尔滨百年发展历程。

哈尔滨城市刚形成时,市内交通工具主要以人力车、马车、汽车、电车为主。

人力车:主要是指人力黄包车,即人拉黄包车。黄包车又分“路车”和“街车”两种。“路车”主要是指“长途客运”;“街车”是指专门在城内跑“短途客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黄包车逐渐被解放初期出现的人力客三轮所替代,它比黄包车又进了一大步,在一定时期内是哈尔滨市民主要交通工具,现在在哈尔滨街头还可以看到人力客三轮的身影。但由于人力客运三轮车体积较大,占道面积较大,运载量小,速度慢,挤占了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不符合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势必被淘汰。
马车:马车分为四轮马车和两轮马车,哈尔滨城市雏形刚形成时,是一个大村屯,人们出行有的以马车为代步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马车从以运人为主向送货为主转变,现在在哈尔滨街头,有时还依稀可见。

汽车:汽车的种类繁多,用于市民交通的主要是大汽车。大汽车俗称大电车,有其专门的行驶路线,除特殊情况外,大汽车不得在电车行驶路线上行驶,在行驶时需听从交通警察的指挥,对乘客的数目也有规定,夏季不得超过16人,冬季可略多至19人,乘坐大客车要遵守秩序,不准吸烟,不乱吐痰。

有轨电车:哈尔滨是我国最早启用有轨电车的城市,1927年10月10日首辆有轨电车正式上路,当时,电车轨道仅有由马家沟发电厂(南岗文明街)至警察街(道里友谊路),由喇嘛台(省博物馆)至中东铁路局(现铁路局)两条,客运全程8公里,电车只有14台。到1958年,全市有轨电车线路发展到8条、有电车139辆,成为当时市民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随着的城市发展,有轨电车由于效率低、噪音大,已不适合于城市的发展步伐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哈尔滨于1987年停止了有轨电车营运。

2003年,哈尔滨市开始将果戈里大街改造成俄罗斯风情街,决定恢复开通有轨电车。新上路的有轨电车采用内燃发动机作为动力,可乘坐五、六十人,时速可达三、四十公里,车体样式古典、朴素,和果戈里大街的俄式风格保持一致,成为哈尔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无轨电车:1958年,市政府做出决定,修建无轨线路和无轨电车。由当时的哈尔滨国营伟建机器制造厂制造松花江牌电车2台,开通了由省政府到汽轮机厂间的线路,全长5公里,12月31日正式通车(即现在的101路有轨电车)。由于无轨电车较有轨电车造价低、效率高、具有安全、合适、噪音小等特点,受到全市人民的欢迎,最繁盛时有十几条线路,几百辆车。近些年来,受空中的线网造成视觉污染、养护成本高、无轨电车经常掉“辫子”造成交通堵塞等因素影响,无轨电车在慢慢缩减,现在仅剩下117路一条线路在艰难的维护运营,其他车辆均被报废或“电改汽”,无轨电车已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到,百年来唯一流传下来的交通工具便是汽车,目前,哈尔滨市民在市内出行主要以公共汽车为代步工具,一部分人以打车为主,少数人拥有私家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正在修建的地铁完工后,哈尔滨人的出行将会更加方便快捷。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黑公网安备 23010902000175号

【关于本站】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