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哈埠史话
哈尔滨是这样解放的

“八一五”日寇投降后,苏军在哈尔滨设立了卫戍司令部,对全市施行军事管制。以李兆麟为首的部分抗联同志随苏军进入哈尔滨,成立了“抗日联军哈尔滨办事处”,协助苏军接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机关,以及各类仓库、财产和物资等;我党在哈市从事秘密工作的一些同志和日寇投降后、由狱中释放出来的革命者共约30人,在“东光察”(原日特公寓)成立了“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成立了滨江省和哈尔滨市政府。任命原伪滨江省民政厅长谢雨琴为省长,李兆鳞为副省长,哈工商界头面人物张廷阁为市长。这个时期,哈尔滨形成敌我友三方共存的局面。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1945年9月初,中央派钟子云等同志以中央代表和八路军总部参议的名义到东北。10月中旬,东北局根据党中央关于“发展和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派钟子云、王建中、李桂森等20余名同志赴哈尔滨开展工作。钟子云到哈尔滨后,根据东北局的指示,撤销了“北满临时省委”,成立了中共滨江地区工作委员会。滨江工委成立后,首先着手建立党的武装和政权。10月14日,由李兆麟同志出面,以滨江省政府的名义组建了哈尔滨市保安总队。同时,组织接收了哈尔滨及滨江省所属的14个县的政权,先后成立了哈东、哈西、哈南、哈北四个专署和党的地区委员会,以后又在这些地区陆续建立了军分区,做了大量细致有效的工作,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此间,我党从关内陆续派来党政军干部四百余人,这些人到达哈尔滨后,大部分被派到各县去发展武装,建立党的组织和政权,成为我党在部队中的骨干力量,为着手哈尔滨解放和人民政权的建立,培养和储备了大批优秀的干部。

 11月17日,苏军为履行《雅尔塔协定》,决定把哈尔滨的政权移交给国民党政府,故令我公开的党、军机关及武装部队在11月23日前撤离哈市。1945年12月底,国民党“东北行营”派关吉玉、杨绰庵等接收大员带“铁石部队”的250余名武装人员来到哈尔滨,并在1946年1月1日接收了滨江省和哈尔滨市政府及所属机关。但哈尔滨的实际统治权仍在苏军手中。国民党接收大员不顾全市人民企盼和平、安宁的迫切愿望,根本没有发挥政府机关职能,而是互相争权、分赃,秘密建立了地下军和特务组织,进行暗杀和其他破坏活动,一心对付共产党。处于地下的哈尔滨市委以中苏友好协会的名义作掩护,与国民党针锋相对地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开展了积极地革命活动。而退出哈尔滨的同志,在北满分局和松江省委的领导下,深入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发动群众,搞土改、剿匪,建立农民武装,锄奸反霸,肃清敌伪残余势力,在哈尔滨周围建立了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我党、军机关和武装部队撤出哈尔滨后,中共中央东北局对战局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指示在哈尔滨外围彻底发动群众、肃清顽匪,扫除周边障碍;在内要增调军队、培养干部,为解放哈尔滨做准备。确定了“击溃土匪、抢占县城;对土匪占领的城市,最好争取不战而进。”的方针,至1946年3月,经过各个县的剿匪,哈尔滨周边土匪基本肃清。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东北局做出“北满部队应集中相当力量,相机争夺哈尔滨”的指示,抽调大批军队到哈尔滨从事守备仓库、肃清敌伪残余势力等任务。并派出七师两个团的主力伸入到哈尔滨铁路之间的地区,协助该地党政军在这一地区创造根据地;命令三五九旅主力及松江主力担任占领哈尔滨的任务。

 1946年3月29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做出迅速占领长哈齐的作战命令。此时,国民党在哈尔滨的公开兵力有四千人,加上其他杂牌军总共有六千人。而我军在哈尔滨周围集结了一万两千余人的兵力,以三五九旅司令部、政治部为基础成立攻占哈尔滨临时指挥部,由李天佑、刘转连担任正副指挥。4月23日,苏联红军开始撤离哈尔滨回国,同日,松江省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请求人民自卫军进驻哈尔滨市,以维护哈市人民生命财产案》。次日,中苏友好协会机关报《北光日报》发表题为《欢迎人民自卫军进驻哈市》的社论,要求人民自卫军早日进驻哈尔滨。为维护哈尔滨治安,我军于4月25日开始包围哈尔滨,并根据形势发展逐渐缩小包围圈,进入七个区。在我军强大力量的威慑之下,国民党接收大员感到大势已去,请求随苏联红军撤退部队去苏联,并经海参崴绕道回到国民党统治区。4月28日,我民主联军陆续进入哈尔滨市,未遇任何抵抗,和平解放哈尔滨。这一日,哈尔滨市70万市民纷纷走上街头,奔走相告,手持小旗,高呼“欢迎人民自卫军进驻哈市”的口号,哈尔滨人民沉浸在无比欢乐的幸福之中。从此,哈尔滨真正回到人民的怀抱,成为我党在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黑公网安备 23010902000175号

【关于本站】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