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仲云与薛雯夫妇 |
在香坊区魏云飞家庭档案馆展览的《纪念冯仲云诞辰100周年专题展》照片中,记录了冯仲云同志辉煌的一生,也记录了冯仲云、薛雯这对红色夫妻在哈尔滨抗日史中光辉的记忆。
薛雯是江苏省武进县人,1931年从北京中国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来到哈尔滨,与冯仲云结婚,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冯仲云担任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后,她配合冯仲云在哈从事革命活动,负责保管文件和内部交通工作。在敌人眼皮底下传递党的文件,穿行在大街小巷,往来于繁华商场,神出鬼没,出生入死,被誉为党的机智勇敢的交通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冯仲云任职的哈尔滨商船学校迁去青岛。根据党的工作需要,冯仲云留在哈尔滨一中任教,和薛雯租住的俄侨木屋,成为中共满洲省委秘书处。冯仲云任秘书长,薛雯当文书兼交通员。
薛雯时常去道外的印刷处送文件原稿,那时敌人的特务网还没有形成,白天还能印发。后来情况紧了,多半在夜里印刷。每次印完文件后,都由薛雯秘密带出送到约定地点,交给各地来的交通员。通常都在道里秋林、同发隆大商场和公园,时间都是傍晚下班人多的时候。此时,薛雯已怀孕5个多月,仍坚持工作,别人不能代替。冬季,她穿一件黑色的皮大衣,竖着领子,戴顶豆沙色的宽边毡帽,只露一点脸,手里通常拿着一个点心包,就像下班回家的样子,敌人不注意。从道里三道街,经过十五道街、霁虹桥和日本领事馆,一路之上,有时碰到军警搜查,她像个“贵妇人”,都能大模大样地走过去。公共汽车不能坐,碰到拦路的军警搜查,不好躲避。坐出租轿车虽然安全,但是活动经费拮据,也不能坐,只好步行。
冯仲云在船校时,月工资200多块银元,但在中学就少了很多,连一半也发不上。没钱时,就找堂侄冯钺,冯钺在摩电车上卖票,可以解决燃眉之急;做国际情报工作的王一飞,经费充足,接济的比较多,他曾给薛雯买了几套高档服装,把她打扮成“阔太太”,送情报时,容易蒙混过关。
1932年4月25日,薛雯在组织部长何成湘家抄写文件。当时,满洲省委与上海临时党中央的交通来往很密切,路线是经过大连走水路。文件都密写在白布和古典小说的空格里,收到后用药水显影,复写4份。经常工作到下半夜3、4点钟。这天夜里,薛雯在抄写中,突然感到肚子疼,怀孕才7个月,不像是临产。可是何夫人李益芝生过孩子,有经验,觉得可能是早产,便把她送进一家白俄医院。果然是早产,还没上产床,孩子就已经生了。大夫急忙把薛雯扶到床上,生了个小女孩,很小。大夫说,在该医院的接生史上,她是“最小的婴儿”。
出院后,按上海人的习惯,薛雯给孩子起乳名叫囡囡。此后,薛雯送文件时,都抱着囡囡,使之成为掩护道具,增加了安全系数。
囡囡满月时,省委组织一次伪军警备队起义,需要大量的宣传品。为了保密起见,把石印机搬到秘书处,在薛雯家印,省委同志亲自动手。这天大家忙了一个通宵,一夜没睡觉。省委书记罗登贤用毛笔蘸阿莫尼亚药水写蜡纸、制版。赵尚志和薛雯印刷,冯仲云裁纸兼放哨。囡囡睡在藤箱里,醒来时哭着要奶吃,母亲无暇顾及,孩子哭累又睡了。凌晨2点多钟时,附近狗叫,夹杂脚步声,可能是巡警来了。薛雯灵机一动,狠狠拧孩子的大腿,使孩子的哭声掩盖了印刷机声,骗过了巡警。
1932年10月,冯仲云受党的指派,前往汤原巡查。老冯走后,省委决定让薛雯做内部发行和保管文件工作,让她搬到马家沟南面郊区的一个花园附近,和工大的老王一块住在穆棱煤矿赵经理公馆的地下室,比较安全。这时组织给薛雯的任务是担任省委的交通员及保存省委的全部文件等工作,这些文件是放在一个黄格子布大沙发的三个靠背里,靠背里的草取出去了,把文件做了编号登记平放在里面,整整地放满了三个靠背,薛雯带孩子独自住在这个房间。
薛雯常跑军委书记老奚那里,他刚从苏联回国,住在炮队街靠三道街一个俄国人家里。同时,薛雯还与满总职工书记北扬经常联系,在敖连特电影院(南岗和平影院)、南岗秋林、铁路花园和教堂街花园等地方会面。这两位领导同志给了薛雯不少的影响,薛雯那时仅仅19岁,各方面还很幼稚,他们把她当做小妹妹看待。铁路公园那里的环境比较幽静,北扬同志常把自己工作中的经验传授给她,同时还给她讲中国工人运动中的一些斗争故事,介绍中央苏区军民反对国民党进攻取得的胜利消息。他讲的那些动人故事和他那种对待革命必胜的信念,给了薛雯相当大的鼓舞。在老奚那里也常听他讲在苏联参加远东红军时的情况和列宁的故事,这些都使薛雯对国家前途充满了美好理想。
&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