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入关后,从乾隆年间到道光年间的百余年中,由于旗丁的膨胀,使国库不力负担繁重的帑金,国家需要旗人自食其力,因此要找到面积广大的沃土由旗人进行屯垦。同时,京城旗人的增加,带来了安居、治安等诸多社会问题,而且满洲的国习和国语面临渐废的危险,京城大量的闲散旗人必须要减少,而且要重掌国习和国语,需要回到他们的发祥地。另外,外敌侵扰边疆,需要调动旗人到北部地区进行防御。京旗移驻就是那个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将在旗人丁迁往东北进行屯垦。
移垦地区主要在今天哈尔滨地区五常市的拉林镇、牛家、营城子、兴隆、红旗、八家子,以及阿城市的杨树、料甸、蜚克图和双城市的一小部分。清兵入关后,对八旗子弟实行“恩养”政策,在旗的男丁生下来就有朝廷的俸禄,且不允许经商和务农,加之在京的旗人人口急剧膨胀,这种态势发展到雍正、乾隆年间京旗的人口已达十万有余,京城的旗人已是“户口日繁,侍食者众”,“京师亦无余地处之”。京旗移驻现象因而产生。
早在雍正二年(1724年),都察院副都御史塞德请设立井田,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案,雍正帝于同年六月二十三日上谕:“所议甚好,著照依施行”。户部遵旨施行,然而内地已无闲旷之地,惟有“根本之地”的东北,确有可耕之土。雍正末年京旗移驻东北“已有定议,未及举行”。到乾隆时期,“但念现在京中满洲生齿日繁,额缺有定,侍一人钱粮供膳多口,终恐拮据,是以於拉林开垦地亩,建造房屋,挑取八旗满洲前往屯种。”京旗移垦,在乾隆朝初期被定为国策,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举措,没有任何的经验可借鉴,而且朝中还有很多的守旧大臣反对此项措施,所以从乾隆六年开始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谋划,又耗费了两年的时间在勘测、调兵、建房、挖井、筹集农具和银两等准备工作上。乾隆七年十一月初六日,据钦派侍郎三各、副都统巴灵阿与宁古塔将军鄂弥达酌议,京旗满洲一千名还屯拉林、阿勒楚喀的准备工作可在两年内完成,到乾隆九年秋,即可令其起程。
乾隆九年(1744年)九月,首批京旗闲散如期启程,当年到达拉林750户,第二年又到达250户。第一次移驻到达以后,在拉林阿勒楚喀形成了十六个旗屯,规模不小,但也问题颇多。满人自来不善农耕,且移驻京旗多老幼无劳作能力者,根据此情况,调集附近有农耕经验的汉兵帮助种植和传授技艺;移驻京旗初习农作,收成十之六七甚至不足一半,仅堪糊口,而且耕牛的死亡,农具的损坏,无力置买,不免拮据。有鉴于此,乾隆皇帝令每年的国库支出银五千两,交付该副都统,对那些“孤寡及老幼不能力作者,生计艰难,余或勉力耕作,而尚未谙习,或农具牛只损毙,不能置立均应量为补助…”;通过清政府的一系列强制措施和扶持政策,首批京旗移驻的生活在迁移后第三年开始稳定、好转并逐渐富裕。
乾隆十八年(1753年)八月,吉林将军傅森回奏“前移往拉林满洲一千名,近年生计渐裕”。乾隆皇帝决定第二次移京旗于拉林地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第一批京旗到达拉林,因中途一户逃跑,实际仅有499户,在阿勒楚喀海沟立村屯八所安置。同年十一月于拉林瓦浑地方修建第二批500户京旗的房屋。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500户京旗移驻波天线拉林瓦浑。同年十二月在拉林西沟地方修建第三批京旗500户的房屋。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春500户京旗移驻于拉林西沟。同年十一月在拉林霍济墨地区修建第四批京旗500户的房屋。乾隆二十四年春500户京旗移驻拉林霍济墨。从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共移驻京旗2000户。至此,乾隆年间的京旗移垦结束,共计移民3000户。
嘉庆帝也想要在拉林地区移驻京旗,但他要让吉林等地的闲散旗人先耕种十年,再由京旗移驻来耕种。而且他还对钱、谷种、耕牛和雇人代耕等事宜做出了很明确的具体要求,表明了嘉庆要移驻的态度和决心。嘉庆十九年(1814年)十一月癸丑,上谕军机大臣等:“富俊等奏豫议试垦章程请先于吉林等处闲散旗人内拣选屯丁一千名,…于拉林东南夹信沟地方,每名拨给荒地三十晌,垦种二十晌,留荒十晌。试种三年后,自第四年起交粮贮仓。十余年后移驻京旗苏拉时,将熟地分给京旗人十五晌,荒五晌。…其所议按年征租及派拨官兵约束一切章程,均著照所议办理。”这一千名闲散的旗人来到了拉林东南的夹信沟,开始了试垦。
通过清政府近百年的移民和安置,迁到今天哈尔滨地区的京旗移民共计两万余人。京旗移驻,不仅解决了京城人口众多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而且接受移民的当地也形成了具有很大规模的聚居屯落,由此而产生了一种崭新而奇特的文化类型——京旗文化,为当时的哈尔滨地区带来了京都文明的曙光,促进哈尔滨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由京旗移驻而产生的京旗文化,不仅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并且也给黑龙江和哈尔滨地区留下很多十分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系哈尔滨市档案局区县档案监督指导处副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