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哈尔滨人对“正阳楼”风味肉制品大都印象深刻,但是对“正阳楼”老店的来历却只能了解个大概。而追溯起它的原版手书—“京都正阳楼”这块牌匾来,能说得很清楚的人就更少了,真正见过这一牌匾的人凤毛麟角。在深入“老字号”企业进行档案调研时有幸一睹了这块百年匾额的沧桑面容,于是记述下这个牌匾前世今生曲折又巧合的口传故事。
哈尔滨正阳楼,以生产风干香肠、松仁小肚而著称,自1910年创业以来,100多年历经诸多坎坷。
1909年,山东掖县西由镇人王孝庭辞去北京东南牌楼的福星斋学徒工作,闯关东来到哈尔滨,巧遇了在北京学徒时的旧友宋文治,他乡遇故知,这让他心中无限欣喜。宋文治比王孝庭早两年到哈尔滨,一个人以摆摊卖猪肉为生,当即宋文治便让王孝庭落脚住在自己家中,帮自己卖肉。王孝庭人很聪明,善于观察,他发现哈尔滨没有搞肉制品的,仅有几家屠户捎带煮点下水卖卖,两人一商量,便计划开一个酱肉铺。经过多处奔走,终于在道外傅家甸正阳街上租得一栋门市楼房,遂取名 “正阳楼”。1910年农历三月初四,“正阳楼”正式开张营业了,宋文治为掌柜。主要经营:“风干香肠”、“松仁小肚”、“五香熏鱼”、“虾籽火腿”、“炉肉丸子”、“青酱腊肉”、“熏鸡酱鸡”、“五香酱肉”等,他们选料精,猪肉只选肇东、肇源、肇州、呼兰、兰西饲养的生猪,肉质鲜软。他们很重信誉,原料切割明档制作,成品外卖,称不短两,所以生意煞是红火,每天有很多的酒客都来这里喝酒,酒客们吃着咸香的酒肴,很是闲适惬意。就在这些酒客中,有一位清末秀才出身的老顾客徐鼎臣,他好酒,又垂涎正阳楼的咸香肉制美食,可惜自己囊中羞涩。一天他饮食过后,无钱付账,但秀才好面子,就坐等客人们一个个的离去。东家王孝庭见这位老酒客桌上已无食饮,就略知一二了。聪明的秀才开口和东家聊了起来,他说:“东家的人品高贵,正阳楼的美食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味道无人能比,只可惜啊,门前的牌匾是本店的瑕疵。”东家说:“如今兵荒马乱的,识文断字的人都去了南方了,牌匾只能将就了。”徐秀才听东家如此说,就毛遂自荐:“我可以为你题写个牌匾。”东家知道他是秀才,但对眼前这位还是有些怀疑。秀才道:“我的祖师爷是萧显,知道他是谁吗?”东家说不知道。“就是明代写‘天下第一关’的那个。”东家一听,赶紧让小伙计准备笔墨纸张,笔墨有了,纸张却没有,伙计灵机一动,搬来了和面的案板,把它翻了过来,这案板长约一米七,宽不过一米。秀才挥笔写下“正阳楼”三个大字,又在上边加了“京都”两个小字。秀才参加过科考,这是仿北京的正阳楼横匾。东家看见这几个字很是喜欢,怎好再提酒食之资啊!
自此,正阳楼在哈尔滨打出了自己的招牌,再加上生产的又是高档食品,理所当然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高级酒宴不可缺少的名菜佳肴,风行一时。许多达官显贵、官绅名流都慕名而来。当时滨江道尹李鸿谟、黑龙江铁路办事处督办鲍贵卿等人都派人来此购买食品,齐齐哈尔的吴督军府也都常派人来正阳楼购买各种食品。伪满洲国大臣张景惠公馆在哈尔滨时,也经常来买货,张景惠当了伪国务大臣,公馆迁新京后,仍常派人来买货。住在遁园(现中山路和平邨宾馆院落)的马忠骏先生也“好这口,爱这味儿”。最推崇该店食品的应该算是少帅张学良了,当时少帅住在许公路248号(现新闻电影院),经常派下人购买正阳楼的肉制品,他还经常为奉天的大帅府定购。正阳楼总是把写信要货的信封插在门口墙壁上,信封上印着伪国务院的醒目大字,一方面避免流氓地痞捣乱,另一方面显示正阳楼的威望。
1956年3月,正阳楼合记实行公私合营,先后将肉制品行业的正阳斋、正云斋等7家并入,仍称“正阳楼”。但“文化大革命”期间,撤消了门市部,调离了技术人员,大众产品取代了风味产品,并改名为“立新肉制品厂”。从此,这块珍贵手书牌匾就再无人问津,不知去向了。
1978年以后,正阳楼要恢复生产,“老字号”重放光彩。工厂迁至道里区乡政街,厂房由“文革”前300多平方米扩大为2400多平方米,职工增加至150多人。设备大量更新,空中安有传送吊车,还有大型绞肉机、拌馅机、切肉机、劈头机、腌肉机、制冷机、汽锅、活动烤炉等。现在正阳楼的主人们不因循守旧,又在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创出了更新换代的新产品。
历史就是这样阴差阳错,就在工厂搬家时,工人们把垫在面袋子下面的大木板装车时惊奇地发现了它背面的“京都—正阳楼”字样。自此,这块融入“老字号”灵魂、见证了正阳楼百年兴衰的牌匾又一次面世了。
(作者系哈尔滨市政府办公区档案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