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1月,日本对俄国发出最后通牒,与此同时,日本加快向中国东北调动部队。为瓜分中国领土及在华利益,日本与俄国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同年1月13日,日俄战争爆发并以日本战胜告终。此役促成了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朝鲜、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
兵戎相见的战争结束了,而秘密间谍组织的暗战却一刻也没有停止。从1906年起,日本先后在中国东北设立了20多处领事馆,并在哈尔滨等地设立了关东军情报所,负责收集政治、军事、经济情报。
日本为了巩固和扩大日俄战争的胜利果实,为了进一步攫取所谓“满蒙”权益,对俄军事间谍活动不断加强。1919年秋,日军经过整顿,最终确定了哈尔滨、海参崴等8处横跨中、俄两国的特务机关。这样关东军特务机关在中国东北基本构建完成了“北以哈尔滨为中心的特务机关,主要开展对苏间谍活动;在南面以奉天为中心据点,从事对华‘谋略工作’的间谍网络”。
哈尔滨特务机关隶属于关东军,像关东军特务机关这样的特务组织是极其秘密的,其正式名称只记录在军部的秘密卷宗里。而中国北方重镇哈尔滨,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大批俄国人便借助中东铁路的兴修迁居聚集于此。多年以来,中俄矛盾日显。日本便想借中俄矛盾坐收渔利,而哈尔滨的地缘优势,要想成为研究、渗透、刺探俄国军事政治的桥头堡也是顺理成章。
在中国,日本间谍以外交官、商人、学者、旅行家,甚至和尚、仆人、妓女等身份进行掩护。但不管如何,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为日本的侵略扩张服务。“一个人可以顶上一个师团”,间谍的作用在侵华势力不断扩张的情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哈尔滨日露(俄)协会学校(“俄罗斯”在日本语里翻译为“露西亚”)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成立的。
1920年9月,50余名学员作为第一批学生,走进了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宣街的哈尔滨日露协会学校—日本侵略者培养间谍的学校。表面上,这是一所日本政府投资创办的语言学校。从学员构成来看,这里的学员有日籍(占绝大多数)、俄籍、华籍。但从课程设置上看,该校与一般高等院校并无二致,学校开设的学科有俄语、财政、经济、地理、法律、贸易、商业等。但始终不变的则是以俄语为主,辅以苏、满、蒙文化,经济相关科目加上军事训练的“全方位教育”。
但看似正常的教育却也有其不尽正常的地方。在经费投入方面,该校不仅免费教育,而且每名学员还有近110块大洋的月薪,对于当时一顿饭几毛钱的消费,这显然是一笔巨额补助;另外军方涉入,每个学期开学的升旗仪式,关东军高级军官都来参加,而学校还进行军事科目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军事能力。学生们常常进行突击练习,例如爆破、破坏。学生们到了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大都到中俄、中蒙边境实地调研勘测,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情报搜集。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占领东北三省全境,哈尔滨陷落,而日露协会学校也更名为哈尔滨学院。1932年3月1日,前清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被日本侵略者扶持为傀儡,伪满洲国宣布成立。
1938年以后,满洲国国立大学哈尔滨学院院长均由日本高级军官担任。最为臭名昭著的就是1944年最后一任院长涩谷三郎,这个杀害赵一曼的罪魁祸首早在任治安部次长期间,就协同关东军成立讨伐队,残杀抗日军民,清剿东北抗日联军,镇压抗日民众。在军方以如此高职位、“战功赫赫”之人任学院院长,更加突出了侵华日军对该校的重视,由此更加突出其为军方服务、为侵略服务的主旨。
1939年3月31日,哈尔滨学院归伪满洲国管理,“培养对苏谍报员的教育机关”,“收集对苏情报”成为该校明确的培养目标。在日本侵略者眼中,作为培养间谍的哈尔滨学院的地位被凸显出来,从当时流行的一句话便可知一斑—“对中国靠同文书院;对苏俄靠哈尔滨学院。”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