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哈埠史话
哈尔滨·大哈尔滨·小哈尔滨之谜

 

层层谜团,困扰着对哈尔滨地名语义的研究。大小哈尔滨之分就是其中一层神秘的面纱。原来,在1 899年出版的《黑龙江舆图》中,在松花江与阿什河构成的丁字形平面里,沿阿什河由北至南的几近一条直线上,依次标有"哈尔滨"、"大哈尔滨"、“小哈尔滨”字样。根据《黑龙江舆图》以方格计里的方法计算,其“哈尔滨”(今道外区太古街与南头道街交界处)北距江不足0.5公里,东距阿什河6公里;"大哈尔滨"(今约城高子一带)北距江19公里,东距阿什河4公里;"小哈尔滨"(今约阿城市猞猁屯一带)北距江2 5公里,东距阿什河2.5公里。《黑龙江舆图》关于"哈尔滨"、"大哈尔滨"、"小哈尔滨"之分,是有助于解开哈尔滨地名之谜呢?还是反而谜上加谜呢?人们不禁要问,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孰先孰后?其语义究竟与哪一处哈尔滨有关?为什么大小哈尔滨久已湮没无闻?
    

自《新晚报》开展"哈尔滨寻根"学术大讨论以来,不少文章对此均有涉及,各持己见,众说纷纭。
    

王禹浪认为,既然《黑龙江舆图》上共计标出了三个哈尔滨地名,即大哈尔滨、小哈尔滨和哈尔滨,那么"哈尔滨在1894年前后已不是单指某一地,而是指今日的香坊、阿城市的猞猁屯及三棵树一带”。
    

佟振宇认为:"哈尔滨就是清乾隆所设的网厂和渡口。大哈尔滨即位于西香坊的哈尔滨村,被沙俄建中东铁路时强行拆迁的旧哈尔滨,大哈尔滨俄人称为老哈尔滨。唯独小哈尔滨,却标记在阿什河支流——小海沟河下游的东侧,又称西海沟河”。
    

张凤鸣、高晓燕认为:"大哈尔滨和小哈尔滨当位于莫力街以北,小哈尔滨似应在耿家油坊附近,而大哈尔滨则可能在杜家店附近",并认为:“《吉林通志》只提哈尔滨船口,而未提大小哈尔滨之名,是将大哈尔滨和小哈尔滨归人哈尔滨总的范围之内"。清代哈尔滨区域范围到底有多大?其前后变化到底如何?这不能不关系到哈尔滨语义的确定。比如关成和先生认为金代阿勒锦村位于“成发屯与莫力街之间”,事实上清代这个地方根本不属于哈尔滨范围,谈何“光荣或荣誉"之意;又比如王禹浪认为哈尔滨意为“天鹅",但事实上香坊、猞猁屯一带根本没有天鹅栖息的理想之地,而且猞猁屯一带也根本不属于哈尔滨范围;再比如高元善认为哈尔滨意为“黑色的河滩",但哈尔滨一带小河纵横,并未指明哪一段“河滩”是黑色的,所以语义自然不明。由此可见,只有确定哈尔滨地名起源的特定区域,才能最终确定哈尔滨语义。
    

问题在于,作为特指哈尔滨语源、语义演变的历史沿革,果真有大小哈尔滨之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完全是由于《黑龙江舆图》误标所致。
    

第一,略查黑龙江将军衙门、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档案及其它有关地方史书,全然没有大小哈尔滨之分的记载,只有靠近江边哈尔滨的记载。也就是说,哈尔滨只有一处,而不是三处。大小哈尔滨之称仅仅见于1899年出版的《黑龙江舆图》。该图是客居龙江屠寄主绘,其《呼兰城草图》是于1896年由天津武备学堂四名学生测绘的,并于1897年原呼兰城测绘学生之一张士元特往松花江南岸,将“濒江一带水口冈泊,与本省水口村屯两两对勘",这便是哈尔滨名称及左近村屯入图的最早时间。但张士元等人系天津人,不是本地人,又不懂满语,所以,大小哈尔滨之分不是没有误标的可能。
    

第二,早于《黑龙江舆图》三年测绘的《吉林通志·附图》全然没有大小哈尔滨之分的标记,只在《吉林通志·疆城》中捉副"哈尔滨船口"(即《黑龙江舆图》所标“哈尔滨”之处)。相反,《吉林通志·附图》在相当于《黑龙江舆图》所标大小哈尔滨之分的位置上却标记为大小嘎哈之分:“正西迤北距(宾州)厅......一百三十里小嘎哈屯......一百四十五里大嘎哈屯,一百五十里摩琳街(莫力街)......一百九十里拉拉屯"、“东北距(双城)厅......一百九十五里田家烧锅"。
    

此外,遍查《吉林省分图·阿城县图》、《滨江原有全境暨双阿两县划归地亩略图》、《阿拉堡三城舆地全图》均标记大小嘎哈字样,并无大小哈尔滨字样。
    

第三,从区划归属上看,《黑龙江舆图》以哈尔滨、路家店、孙家店为界,将哈尔滨划归拉林管辖,大小哈尔滨则划归阿勒楚喀管辖。在1948年哈尔滨解放初期,在今香坊监狱西大墙外,隐约还有一条古道通向四家子(今道外七道街附近)。就在香坊这条古道东边,曾埋有上小下大的高出地面半米多的方型砖垛,上面书有“阿城县界"字样。如果哈尔滨与大小哈尔滨果真有内在联系,不可能单将哈尔滨归属拉林管辖,而将大小哈尔滨归属阿勒楚喀管辖。
    

在满语中,嘎哈意为"乌鸦",大嘎哈就是大乌鸦屯,小嘎哈就是小乌鸦屯,与哈尔滨语义相差甚远。是故,《黑龙江舆图》所标大小哈尔滨实为大小嘎哈之分,也根本不在哈尔滨区域范围之内,亦与哈尔滨寻根无关。
    

事实上,哈尔滨作为地区概念至少在1898年之前是不可能的。它只不过是一个普通村屯的地理名称,绝不可能指今天这一广大地区。但由于清代哈尔滨所处地理位置较为重要,北靠松花江,东接阿什河,又是阿勒楚喀通往呼兰的必经之地,所以哈尔滨作为方位词曾多次在清代档案中提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哈尔滨已具有地区概念。

 

摘自 哈尔滨市地方志网站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黑公网安备 23010902000175号

【关于本站】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