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办公室 陈伟国
温家宝总理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精辟地诠释"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九个字,他说:“我们应当把读书视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补给,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时间和空间,都可以读书。我们都应当"钟情"读书、热爱学习。通过读书温暖人心、提振信心、寄托希望;通过读书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勇于创新。”
温总理的这番解读可以说是说到了我的心里,读书是我多年来坚持的爱好,家里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作为一名兰台守望者,我尤其喜欢阅读历史书籍,最近我阅读了邓谭洲先生的《谭嗣同传论》,在这里试将本书读后感与有同趣者共赏。
顾名思义,《谭嗣同传论》既包括对谭嗣同生平的介绍,也包括对谭嗣同的论述。全书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谭嗣同的生平事迹、谭嗣同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和理论渊源、谭嗣同的哲学思想、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谭嗣同的文学思想及其诗歌创作。
对于谭嗣同,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知道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我们知道他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而那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更是流传千古,我们所了解的这些,象一个光环罩在英雄谭嗣同的头顶,而这本书却让大家感觉到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存在的英雄:对民族危难勇于负担的责任感和对家庭的困惑和无助一直贯穿了他的一生,力求维新的决绝踏实和对家庭的求全软弱是如此矛盾的综合在谭嗣同的性格中,其矛盾的人生代表了一个矛盾的时代,严格而言,谭嗣同并不是维新派的典型代表,相对于康有为和梁启超,谭嗣同带有更为鲜明的民主色彩和更为执着的革命精神,这种不同表现在谭嗣同的思想上就是一种相当决绝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谭嗣同以一种无与伦比的决裂精神与他所生存的旧世界斗争,而不惜与之同归于尽,这种带有极大震撼力的牺牲精神给历史抹上了一缕挥之不去的悲剧色彩,而这一切表现都可以回归于他的生平、他的阅历、他的社会基础,他的生活注定了他的悲壮和失败,也许以上我对谭嗣同的评论还为时过早,那么让我们回溯一下谭嗣同生活中极为零散的小片段,问题的出现和解决在其中希望能够完整的表述。
一、他的家庭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其父谭继洵,历任官职最高做到湖北巡抚,从家庭背景而言,谭嗣同是翁同和所说的“世家子弟”。但这种显赫的家庭却给他带来忧郁易感的性格和郁郁寡欢的青少年。谭嗣同对家庭的困惑集中表现在他的父子关系上,谭嗣同有一位中国古典式的勤俭慈祥的母亲——徐玉缘,一种最简单的中国式的家庭矛盾导致了母子两人的悲剧,那就是妻妾不和,家庭纠纷。谭继洵的姨太太极尽歧视虐待离间之能事,对谭嗣同进行心理摧残,这种状况在谭嗣同的母亲、大姐、大哥相继去世后,更为严重。年仅12岁的谭嗣同面临“五日三衰、形影相吊”的局面,悲不自胜。可笑的是,谭嗣同的父亲竟然听信姨太太的谗言,以至年幼的谭嗣同即“不得父欢”,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在这里我要重复一段曾深深震撼我的一段话,谭嗣同在日后回忆“吾自少至壮,编遭纲伦之厄,涵泳之苦,殆非生人所能受,濒死累矣,而率不死,由是益轻其生命,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这种带有震撼力的了无生趣也许揭示了谭嗣同舍生取义的第一个契机,由其幼时,谭嗣同一直在寻找为利人而奉献的机会,这种光明磊落、感人至深,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家庭的深深无奈,终其一生,谭嗣同一直对其父敬而远之,这里,也许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谭嗣同把他所有的封建习惯都留在了家庭中,在家中,他永远是个尊孔的二十四孝儿子,但凡其父有所训示,他一定听从。在他就义前,他还伪造了一封他父亲写给他的信,痛骂谭嗣同,声言与他断绝父子关系。凭借这封信,其家庭才未被株连。谭嗣同把在家庭中的所用仍让所有委曲求全所有的愤慨都暴发在维新运动中,但家庭的阴影,挥之不去,一直如一片乌云,笼罩在谭嗣同的天空。
二、他的老师
至五岁始,谭嗣同先后师从毕莼斋、韩荪农、欧阳中鹄、涂启先、刘人熙,其中前三位为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古文基础,而后三位,皆为当代名士,各有理论体系。欧阳中鹄所注重的王船山思想和桐城派的风格,涂启先对乾嘉学派考证思想的推崇以及刘人熙对王船山民主思想深入的探讨和对张载以气为本体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都不同程度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谭嗣同,并在他的思想中得到体现。由于经过梁启超夸张式的渲染康有为,谭嗣同也自称为康有为的“私淑弟子”。受到其公羊学说和基于华严学和法相学所构成的佛学理论的影响。
但是对自己的老师,谭嗣同在吸收其精华的同时,都不同程度不同时期对他的老师进行反击。其中,对欧阳中鹄的斗争最为世俗和白炽化,与康有为的龃龉,则微妙复杂的多。
在谭嗣同提倡西学之始,欧阳中鹄尝试支持他,但欧阳中鹄本来是达官贵人的“幕僚”,虽然也赞成某些西学,但对于谭嗣同的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则是大为不满的。随着谭嗣同在湖南开矿办学活动的展开,欧阳中鹄都站在谭嗣同的对立面,当湖南维新运动达到高潮时,对其行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