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市档案局机关党委统一组织局机关党员干部专程赴工人文化宫观看了红色经典影片《何延川之一九四六》。观影结束后,大家普遍感到:这部电影始终贯穿爱党、爱国、爱人民这一主线,是一部融合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廉政勤政教育的好影片。何延川身上所体现的民族英雄的气节、人格力量和革命精神激励我们档案工作者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以优异的工作业绩更好地缅怀和纪念无数像何延川一样,为建立新中国、为人民解放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革命前辈和先烈们。
影片以哈尔滨阿城籍民族英雄何延川革命事迹为原型,并没有泛泛的“面面俱到”追述英雄人物的一生,而是构思精妙地真实再现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何延川等军政干部返回东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故事。影片截取何延川同志十七年革命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最后一年时光,即1945年深秋至1946年初春时段,以东北解放为大背景,展现何延川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环境中所表现的卓越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特别值得一提而影片却未及体现的是,在战友刘忱、徐新和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李兆麟将军相继被敌人杀害及目睹了一些新战士牺牲在战场上后,何延川为了进一步鼓励同志们为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不屈不挠地进行斗争,毅然挥毫写下了“民主道路是用斗争铺平的”的题词,这也是他磊落一生的真实写照。
何延川,原名何万芳,曾用名何彦川。1912年3月10日出生在黑龙江省阿城县新华乡何家窝棚屯。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了八年抗战全过程,先后任崞县、涞源县、易县、龙华县、原平县、山阴县、代县县长。在解放战争的大背景下,他按照党中央指示返回东北,任滨江省委委员、哈东地区专署专员,领导解放了哈尔滨以东地区六县,在解放哈尔滨的过程中,他率部围困哈尔滨二十余天,在解放哈尔滨中立下赫赫战功。1946年9月17日,何延川在哈尔滨第一医院病逝,终年34岁。在十七年的革命生涯中,何延川同志信仰之坚定,革命之坚决,奉献之彻底,令人感动和敬佩,发人深思和感慨。何延川作为一名东北籍青年自发、自觉的参加十四年抗日战争全过程,并且始终站在抗战的最前沿,为了抗日救国他三次被学校开除,三次入狱经受酷刑,这在我党我军抗战史中是少之又少的人物。其民族气节气贯长虹,称其为民族英雄当之无愧。
无论何时何地,作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都要相信党,要把党作为心中的灵魂和支柱,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终生。何延川就是这样一位言行一致的纯粹的共产党员。有两种精神在何延川身上是永恒的,第一:相信党,这是何延川一生的灵魂,为之奋斗,不怕牺牲,遇到多大困难,这是他的精神支柱。相信党,这是何延川给世人留下的最珍贵的也需要我们很好在现阶段好好继承的精神。第二:民族英雄何延川为党奋斗,相信党,坚信党,没有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而是实实在在的为党的事业奋斗。何延川活着为党的革命事业奉献,不怕牺牲;何延川去世的时候告诉女儿不要给组织找麻烦,他的一生全部奉献给党,这是我们现在特别需要提倡的。
《何延川之一九四六》的拍摄及上映是我省文化工作者贯彻落实党的十七次六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举措和自觉行动。制片人、何延川的外孙女鲍红宇同志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这部电影就是想通过对英雄精神的寻找和捡拾,唤醒一些人的良知;告诫年轻的一代,还有一种东西比金钱和生命更重要,那就是信仰和道义。老一辈英雄的精神和境界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今中国最需要整合和利用的教育资源。每一个英雄人物都闪烁着不同凡响的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辉,它是青年一代最缺少也最需要的精神食粮。
我们的党之所以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取得一个又以一个胜利,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共产党员具有坚强的党性观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目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面开展,结合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的要求,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调研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实践载体,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的要求,永远保持共产党人崇高精神境界。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学习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和言论,从中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把握改进作风的重点。要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促进党员、干部向焦裕禄同志看齐,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通过观看影片,我们觉得:何延川少年立志、满身热情、百折不挠、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不仅对青少年有指导意义;他身上所体现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怀同样也对机关干部和市民群众有激励鞭策作用。何延川同志的精神同样也是我们身边的一面镜子。
作为市档案局的一名普通干部,我要按照“超越自我,服务大局,依法治档,创新发展”新的档案工作主题和“一主两翼三保障”的工作思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进一步增强《哈尔滨通鉴》编纂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鉴》编纂工作目前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越是到这个时期,越不能松懈疲沓,越不能功亏一篑,越不能虎头蛇尾,一如既往的去做,坚持在努力之中,成功在坚持之中。通过全处上下的不懈努力,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通鉴》打造成为反映本地区历史文化的精品力作,成为可信度高、查考性强的地情专业书籍,在哈尔滨档案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切实发挥好档案编研成果的鉴往知来作用。
(市档案局《哈尔滨通鉴》编辑室 胡珀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