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历史的足迹,我们目睹岁月的变迁,见证时代的发展。档案的作用不仅为我们追溯历史本原提供有力遵循,而且对于未来的发展导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接触哈尔滨档案的过程中我逐渐地认识到,当我们深入地了解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时,我们会内生出自豪感,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自信,这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是潜在的原生动力。身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我也是通过档案才更加地了解这座百年老城的峥嵘历史,进而深深地热爱着这片黑土地。
对于老哈尔滨人来说,再熟悉不过的就是松花江上的“老江桥”,因为它承载着这座城市太多的回忆。它陪伴了一代代哈尔滨人的成长,也见证了哈尔滨由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远东经济贸易文化中心城市的沧桑巨变。
1896年,沙俄以联合防日的名义,诱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允许俄国在吉林、黑龙江地方修筑中东铁路以达海参崴。1898年,确定哈尔滨为中东铁路枢纽和管理中心。中东铁路哈尔滨松花江大桥,作为滨洲铁路(哈尔滨至满洲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东铁路当局修建,是松花江上最早的铁路大桥、哈尔滨的第一座跨江桥梁,也是中国铁路最早建成的超千米特大桥梁。1900年5月17日举行开工典礼,于1901年10月2日建成通车,工期仅用一年零四个月,工期之短创下当时的纪录。
大桥全长1027.2米,共19孔,20个墩台。桥台结构型式效仿中国古代石拱桥。根据哈尔滨冬季江面结冰特点,8个大墩的上游迎水面均设有破冰棱。建桥时铺设的钢轨是当时世界上最新型的铁轨,而时代的风云激荡使得桥上的轨距随滨洲铁路的归属多次更迭。
新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桥》,讲述的就是解放战争时期,工人为修复被战争破坏的松花江铁路大桥艰苦奋斗的故事:1947年冬,东北某铁路工厂接到命令,要在15天内造出修桥所需要的桥座和全部铆钉。厂长主动深入工区,紧密依靠工人的力量,克服了修建炼钢炉等困难,赶在松花江解冻之前将大桥修复,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1948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哈尔滨三十六棚实地拍摄了这部影片。1949年5月1日影片首映,随后即发行至全国各解放的地区,所到之处引起强烈反响,对刚刚成为国家主人的中国人民产生了极大的鼓舞。周恩来总理看过影片后,对主创人员说:“工人阶级登上银幕,作为银幕的主人,你们是第一部,我看很好。”该片的首创意义在于第一次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塑造了新中国主人公的崭新形象,成为了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此后,如《夜幕下的哈尔滨》等众多的影视作品也热衷于在铁路桥上取景,具有独特历史韵味的铁路桥为作品赋予了更加饱满的艺术张力。
1962年,东北铁路工程局对松花江铁路大桥进行了加固工程,并加设两侧人行道。人行道的加设,使得铁路桥更加成为了连同江南江北的重要通道。横跨南北两岸,从冰封的白雪皑皑走向烂漫的春江花潮,由垂髫的懵懂年少步入耄耋的雪鬓霜鬟,伴随着身旁呼啸而过的列车,跨越桥下滔滔奔涌的江水,这一走,便是百年。
2014年4月9日22时58分从漠河到沈阳的2668次列车从桥上驶过,这是松花江铁路大桥迎来的最后一趟火车。随着与之毗邻的新建哈齐客运专线松花江特大桥建成开通,百年松花江铁路桥正式“退役”。但是,它并未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是作为中东铁路建筑群的不可移动文物而保留。老江桥上铁轨区铺设了橡胶人行道,改造成为人们徒步的慢行观光道。与此同时,还在桥面设置了3处钢化玻璃透空展示区,透过玻璃可直接俯瞰下面的铁轨、枕木、钢梁等原桥风貌,独特的“玻璃栈道”已成为哈尔滨旅游的新地标。如今,以老江桥为核心改建的中东铁路公园,不仅发展了铁路文化特色旅游,而且为市民提供了一条城市景观文化长廊。
比起沧桑岁月的流变,老江桥带着蒸汽时代工业文明的独特个性,依旧伫立在松花江上,固守着这座百年老城的历史厚重。而作为这座城市过往岁月的见证者,又有多少历史会如它一般在岁月的更迭中不被时间所淡忘?我想,唯有档案,才能保留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老江桥上张贴的创建史实、修建初期的泛黄照片,无时不刻地提醒着我们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正因如此,它才会在“退役”后,以文物的形式保留,以其独特魅力焕发出新的活力。深入挖掘档案资源,充分释放文化潜力,有利于我们探寻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味,从而助推人民经济社会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每一名档案工作者的责任。老江桥历史角色的转变,正是档案服务社会发展的生动诠释。
新建松花江特大桥上,高铁列车快速驶过。载着哈尔滨这座活力城市新时代的蓬勃朝气,与老江桥擦肩而过。远处仿佛传来熟悉的汽笛声和隆隆的铁轨声,带着历史的温度,完成一场跨越世纪的时空交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