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档案局 王欣
一、电子识别技术
1、条形码技术
条形码技术自五十年代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后,这种容编码、识别、数据采集、自动录入和快速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兴信息技术以其独的技术性能(如实时生成或预先制作均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技术成熟等),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产作业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很快就在各种应用环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上海市档案馆于2004年首先开发了《档案条形码管理系统》,把这项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领域。这套系统应用条形码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结合档案目录数据库,实现了对档案实体的动态管理和有序管理,改变了手工登记统计效率低下易出差错,信息难以搜集统计的传统管理模式。
2、电子标签技术(RFID)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操作快捷方便,是继条形码识别技术后出现的新型识别技术。
3、条形码技术与电子标签技术的比较
同条形码技术相比,电子标签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快速扫描,条形码一次只能有一个条形码受到扫描; RFID辨识器可同时辨识读取数个 RFID标签。2、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RFID在读取上并不受尺寸大小与形状限制,不需为了读取精确度而配合纸张的固定尺寸和印刷品质。此外, RFID标签更可往小型化与多样形态发展,以应用于不同产品。3、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传统条形码的载体是纸张,因此容易受到污染,但 RFID对水、油和化学药品等物质具有很强抵抗性。此外,由于条形码是附于塑料袋或外包装纸箱上,所以特别容易受到折损; RFID卷标是将数据存在芯片中,因此可以免受污损。4、可重复使用,现今的条形码印刷上去之后就无法更改, RFID标签则可以重复地新增、修改、删除RFID卷标内储存的数据,方便信息的更新。5、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在被覆盖的情况下, RFID能够穿透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或非透明的材质,并能够进行穿透性通信。而条形码扫描机必须在近距离而且没有物体阻挡的情况下,才可以辨读条形码。6.数据的记忆容量大,一维条形码的容量是 50Bytes,二维条形码最大的容量可储存 2至 3000字符, RFID最大的容量则有数 MegaBytes。随着记忆载体的发展,数据容量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未来物品所需携带的资料量会越来越大,对卷标所能扩充容量的需求也相应增加。7、安全性,由于 RFID承载的是电子式信息,其数据内容可经由密码保护,使其内容不易被伪造及变造。
目前,RFID因其所具备的远距离读取、高储存量等特性而备受瞩目。在医疗,物流,图书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数字标签技术(RFID)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近几年来,各地档案馆都开展了数字档案馆建设,通过对馆藏纸制档案扫描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然后通过软件实现对数字化后档案的检索利用。条形码技术实际上并没有在档案管理中广泛的应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条形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把电子标签技术和数字档案馆建设与档案实体的科学管理结合在一起,实现一种科学高效,高度现代化管理的档案馆建设新模式已经成为可能。
档案馆管理中可以在几个方面来使用电子标签技术:
1、实体档案的统计:通过手持终端在标签中录入案卷所属的全宗号、目录号、案卷题名、该案卷中文件份数及存放地等信息。在档案案卷中安装标签,同时,通过无线网络把这些信息传送到服务器上,由专门软件进行处理后形成数据库。这项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员在统计档案馆藏时可以只使用手持终端在库房中进行,不在需要核对每一个案卷。
2、实体档案的管理:通过在档案库房中设置探头,实时的收集标签信息,如果实体档案未经过授权出库,系统就会马上与保安系统联动报警,保证档案的保管安全。如果是经过授权的档案出库,那么软件就会自动记录出库信息,并进行统计。
3、与数字档案馆项目的对应:一方面,可以在标签中写入档案的数字化信息,这样在档案数字化过程的调卷和还卷过程中只需要扫描标签就可以做的不错扫,不漏扫。另一方面,标签信息可以和档案管理软件通过接口程序连接,在利用档案时先通过档案管理软件检索到需要调卷的档案,系统就会直接把这些档案的信息发送到终端上,库房人员通过终端可以直接找到档案库房中的档案,实现快捷,准确的调档。如果配合自动密集架,这些信息可以实现密集架自动打开档案所在架,调档人员只需要手持终端在打开的架内扫描就能找到需要档案,整个过程10秒中即可完成。其次,档案在借阅过程中可以通过读取标签信息的门禁系统保证档案不会被带出档案借阅室,保证档案利用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