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全市档案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国家、省档案局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全市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全面超额完成了各项任务,为“十一五”全市档案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档案服务创新工作成效显著
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围绕服务主题,努力拓展档案服务功能,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档案服务形式,形成了“十五”期间全市档案工作的一个突出亮点。
适时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档案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一是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普遍开展。2004年省档案局在我市召开现场会,向全省总结推广我市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目前,除松北区外,其他各区、县(市)全部开展了这项工作,并已有9家现行文件利用中心搬入了政务大厅或信访接待场所等方便群众利用的地方,利用方式也由人工调阅逐步过渡到网络查询,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有效地参与了政务公开建设。与此同时,开展了送文件进社区、下乡村、到基层活动,实现了“红头文件”与百姓零距离接触,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百姓的普遍欢迎。二是各级档案部门抓住当地政府办公大楼新建的契机,对机关档案工作管理体制进行大胆探索创新。目前,全市已有5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相继成立了机关档案管理中心,科学整合档案资源,提高了机关档案专业化管理水平,实现了档案工作前置管理及档案馆与机关档案室业务的有效衔接。国家档案局毛福民局长在2005年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给予充分肯定。在整合资源的同时,加强了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机关档案管理重心由文书档案开始向专业档案转移。到2005年底,市直机关已全部开展了电子公文归档与管理工作,市司法局、体育局、老干部局、物价局、房产住宅局、技术监督局、供排水集团、市总工会、市工商联等单位陆续向市档案馆移交电子公文档案。各区、县(市)和市直部门按照市局要求,创造条件,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在全市党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中,开展并实现了撤并机关档案合理的归属与流向。三是积极探索乡村档案管理新模式。在全省实行村财乡管和撤并村后,针对有些村级档案管理条件极为简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问题,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村档乡管”,“乡管村用”的档案管理模式,目前全市已有48%的乡镇开展了村档乡管工作,有效地维护了档案的齐全完整和安全保管。
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档案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全市各级档案部门把握时机,找准工作的最佳切入点,不断拓展档案服务空间,发挥有效作用。一是档案部门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有了新突破。将全市重大事项档案管理纳入依法治档的轨道。市档案局积极主动介入了“禽流感”、“哈尔滨市水污染”突发事件及“2005中国哈尔滨韩国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哈尔滨市第十六届运动会、冰雪节等重大事项活动,确保重大事项档案监管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业务指导到位、资料归档到位,真实反映了重大事项的全貌,有效地维护了国家档案资源。同时,对全市“九五”、“十五”期间总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20余项重点项目工程进行指导验收,对“十五”期间市以上重点项目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国家支持项目的档案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使档案工作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一环。二是档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市劳动局密切配合,出台了《哈尔滨市企业职工档案丢失损毁补办认定办法》,有效地维护了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市农委开展为农民工建档工作,共有214.7万农民工档案纳入哈尔滨市劳动力信息网,不仅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了翔实可信的档案,而且有效地整合了劳动力资源,扩大了农民工就业机会。为使档案工作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展了社区建档工作,到2004年底,全市800个社区全部建档。同时,市档案局还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为老年人建档活动,动力区为贫困儿童和学生建立救助档案,道里、道外、双城等区、县(市)同残联配合开展了为残疾人建档活动,宾县为领导干部建立廉政档案,南岗区开展“文明示范街”建档活动,香坊区开展为“文明单位”建档,阿城市开展小区物业建档,一些区、县(市)开展了建立家庭档案试点工作。三是档案服务延伸到经济发展中。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战略机遇,各单位加大档案工作力度,哈尔滨卷烟厂、哈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市供排水集团、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哈汽轮机有限责任公司、建成集团有限公司、哈兽研所等单位积极利用档案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按照《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和省档案局《关于破产国有企业档案处置的意见》要求,深入实际,加强指导,做到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与企业改革同步进行。国家档案局冯鹤旺副局长在检查哈航集团公司、哈电机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档案工作后予以高度评价:“哈尔滨市档案工作为振兴企业发展思路新、有特点、措施好,工作很到位,值得各地借鉴。”为将我市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市档案局积极主动地对全市民企提供档案服务,我市29家产值上亿元非国有企业全部达到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市局2005年被市委评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单位。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全面开展。充分发挥区、县(市)、乡镇、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三级网络作用,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提供了高效优质服务。阿城、宾县、双城等县(市)深入开展了养殖业、种植业、绿色产品加工业建档工作,为农民致富提供了信息和智力支持。方正县借助全国著名日侨之乡优势,建立起侨务经济档案管理体系,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全市各级档案部门还大力推进了信用档案、招商引资档案等新兴领域建档工作,档案工作进一步贴近了经济建设。
二、档案法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五”期间全市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全国、省“一法一例”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地方档案法规体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推动全市档案法制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完善地方法规体系建设。先后颁布了《哈尔滨市档案管理条例》、《哈尔滨市重大事项档案管理办法》、《哈尔滨市企业职工档案丢失损毁补办认定办法》和《哈尔滨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出台了《哈尔滨市电子公文归档管理实施细则》、《哈尔滨市档案馆接收档案暂行规定》、《哈尔滨市村级档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推进了我市档案地方法规体系的建设,为实现依法治档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档案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法律业务培训,建立行政执法人员考核档案,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全市档案行政执法水平显著提高。三是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力度不断加大,依法查处违法案件,全市累计执法检查近万个单位,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3352份,查处违法案件51起。同时接待了千余人次的举报和投诉,按《档案法》规定职责对所提出的问题全部予以妥善解决。四是强化监督。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建立健全了档案行政执法、档案行政处罚、档案行政诉讼、档案行政许可等制度,并依法公示,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五是加强法制宣传,全力营造档案法制舆论氛围。结合“四五”普法制定了《哈尔滨市档案系统宣教规划实施方案》,并将档案法制宣传和档案法制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全市普法教育同步进行,列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以及企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培训内容,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法制意识。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档案法制宣传,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三、档案馆建设全面加强
“十五”期间,全市各级档案馆狠抓基础设施、档案资源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高了档案工作的总体水平,充分发挥了档案社会服务功能。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有15个区、县(市)档案馆扩建、新建馆舍,馆舍面积增加了9000平方米,并购置密集架,微机、复印机、扫描仪和照相设备,改善了档案馆的工作条件和查档利用环境。二是档案征集接收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按有关规定和要求,共接收各种档案资料6万余卷册,馆藏得到进一步丰富。同时还对馆藏档案资料进行深度整理,为档案利用打下基础。三是服务利用方式灵活多样。各级档案部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灵活便捷的服务方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还独具特色地开办了档案网上专题展览,利用网络平台公布史料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四是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市各级档案馆挖掘馆藏资源,创建开放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
|